趣百科

我在镜子里盯着自己看,突然看不清自己的脸了

编辑:Simone 2025-05-05 22:49:13 580 阅读

我在镜子里盯着自己看,突然看不清自己的脸了

这是“注意的起伏现象”,

当人将注意力集中、稳定地感知某一个对象时,很难长时间保持不变,而是间歇地加强或减弱。注意的这种周期变化是注意的一种基本规律,被称为注意的起伏现象,也叫注意动摇。例如将手表放在耳边一定距离,使之刚刚能听到表的滴答声,无论我们怎么认真地听,也会一时听到表的滴答声,一会又听不到了。或者感到表的声音一时强,一时弱。注意的这种周期性地加强或减弱,叫做注意的起伏。

当我们全神贯注地看着图6-3.a的时候,一会儿,图中那个小方块向前凸出来了,图形变成一个背向我们的方漏斗;一会儿,那个小方块又往后凹进去了,图形变成象一个空荡荡的房间。

图6-3.b是著名的耐克尔立方体。这个图中的两个正方形可以分别既看作是立方体的正面,又可以看作是立方体的背面。

图6-3.C是可逆楼梯。它的梯级可以看成从下往上的,也可以看成象在我们头顶上的梯级一样。

图6-3.d是与a、b、c不同的例子。这个例子的图案既可以看成是一只老鼠,又可以看成是一个男子。这个图案与图a、b、c不同的地方是,当其透视变换时,其内容变化很大。无论如何,这四个图案实验的结果都一样,一是它们的内容都可以随我们的意志互换,说明我们的知觉并非完全由外界刺激决定。图中的线条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仅仅是我们意识中出现了什么东西,这些“内部”事件导致了知觉形式的变换。我们的意志对这个简单刺激的表现方式产生了影响。

第二个实验结果是,这类可逆图形,尽管有两种透视情况,但我们在每一个时刻里,只能有一个被看到,决不能同时看见两种透视图形。这说明我们的意识中总是只能有一个事物。如果这个事物占据了注意的中心,其它的事物,包括这个事物的其他透视形式,都将退居幕后。

第三个实验结果是我们的意志尽量要这些图中的内容不变换,也是绝对办不到的。只要几秒钟时间,图中的透视内容就会自动地变换。并且,如果我们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变换的速度会显著增加,也就是说,每一次替换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意识对外界刺激的整合能力疲劳,于是,其时间范围就不再足以保持住原有的内容,新的意识内容必将取而代之。《心理学问答》则认为是由于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和减弱。《心理学纲要》的作者们则认为是由于脑内某种饱和过程的作用造成的。更明确一点说,当一种特殊的知觉组织继续存在时,对这种知觉来说,在皮质上就有对于这种知觉的生理饱和过程渐次发生。当达到饱和水平时,在第一种形状的知觉下的神经过程被抑制,这个知觉就渐渐消失,而第二种形状就被知觉到了。在第二种形状的知觉下,一到发生同样的饱和过程,它也就消失。与此同时,与第一种形状有关的神经系统已从饱和状态中恢复,第一种形状就重新出现。并认为构成这种知觉组织饱和的潜在的机制暂时还不清楚。

我认为在注意的中心区域,在我们大脑的知识结构中,与此图形刺激相联系的两个透视图形是完全不同的。最明显的是老鼠和男子的可逆图形。也就是说,在我们大脑的内部,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觉组织,它们共用着一个相同的图形。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很普遍。例如,地上放着一根扁担,如果问:“它是什么?”回答“是根扁担。”如果问它还象什么字时,回答是“一。”再举个例子,十字可以是加法符号、红十字会的标志、十字架、或者是两条相交的线段等。可见,在同样的图形背后,会有不同的知觉组织。当我们的意识中只能有一个事物占据我们注意的中心时(后面“主动整形”一节有详细的解释,这里从略),于是,它们的交替出现就是必然的了。

它们交替出现的原因,我认为是由于接受第一个透视图形刺激的知觉组织的神经细胞群,在长时间持续的刺激下出现了适应,其感受灵敏度下降,感受阈值增高,甚至出现抑制,于是,接受第二个透视图形刺激的知觉组织就会取而代之。同样的原因,当它们的感受灵敏度下降,甚至出现抑制时,而接受第一个透视图形刺激的知觉组织此时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感受灵敏度有所提高,又会出来取而代之……由于持续的刺激,两个知觉组织会越来越快地进入抑制状态,于是,就会出现每一次替换持续时间越来越短的现象,就象我们用右手提重物,疲惫了换左手,等到左手疲惫了,又换右手,如此不断替换的结果,随着时间的延续,双手替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视觉起伏现象还可用马森圆盘演示。图6-4是马森圆盘。当马森圆盘在马达上转动时,由于园盘半径上的黑色方形点与白色背景的混合比例的不同,盘上会出现一层一层浓淡不同的黑环,越靠近圆心,黑环越浓,越远离圆心,黑环越淡,直到靠近边缘处看不出黑环,只见白色。如果注意黑环的数量,会发现时而多一两层,时而少一两层。知觉到黑环的数量不断变化,表明注意的起伏现象。每一次起伏的同期历时为8~10秒钟,个体差异较大。

真难为情,几次上传图片都失败,请登陆百度→文库→输入《心理现象全新解释·知觉生长模型》→免费阅读或下载。这些图片在132和134页上。有需要请移玉步,前往查看。

总之,你的现象是正常的,绝对不是病。此外,古人忌讳在晚上照镜,也是这个原因,但是,在无法解释的古代,迷信思想就是解释,认为这是神秘的……

要不就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吧,免得耽误了病情

版权声明:本站【趣百科】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或者用户投稿,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用,如转载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baik.com/article/20264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