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师”的五味人生 ——记一级教授、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的价值观
陈菊梅教授在传染病防治领域拼搏,至今已整整63年了。
302医院的同志都说:“陈教授这63年的奋斗经历,就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
3月17日下午,这位从来不愿被宣传报道的老专家,围绕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个话题,第一次向我们敞开了心扉:“我是作为一名老党员、老战士,同你们谈谈我的五味人生,希望广大青年官兵能从中受到启发。”
面对进退得失话忠诚 忠诚于党,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它是灵魂。为了说明这一点,陈教授把话题一下子转到五味子这味中药上来,她的思绪也将我们带进了她的五味人生……
陈菊梅是1945年考入浙江医学院医疗系的,从那时起,她就一心向往共产党。
在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下,她积极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的爱国学生运动。
1950年5月,陈菊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4年被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传染病学博士学位,1958年调入302医院,一路顺风顺水地走上了科室领导岗位。
就在她大干事业的“黄金时期”,那场史无前例的动乱岁月使她“靠边站”了,陈菊梅经受着没完没了的批斗、检讨。
面对莫名其妙的打击和遭遇冤枉的酸楚,陈菊梅初衷不改,不让参加组织生活,她仍然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让行使科室领导的权力,她还是尽职尽责地当好一名医生。也就在这个时期,陈菊梅在陕北黄龙接受“再教育”的过程中因过度疲劳被疾病击倒,在抢救患者时又不幸被感染,倍受多种疾病缠身的煎熬。
为了事业,陈菊梅果断地做出一系列大胆的举动,她先后摘除了扁桃体,割掉了阑尾,拔掉了满口的牙齿,并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强身锻炼。
在这10年里,把痛苦和忧伤埋在心底的陈菊梅,考虑得最多、研究得最深的是肝炎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世界性难题。
十年磨一剑,她终于用泪水和心血,率先发现了中药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和机理,并研制出了系列降酶新药,成为发现并试用五味子降酶的第一人。
1979年,院党委拨乱反正,终于对陈菊梅的历史做出了正确结论并任命她为二科主任。
在这十年里,陈菊梅真正品尝了人生的五味子——受政治迫害时的辛酸和冤屈,科研攻关时的艰苦,成功时的喜悦,恢复名誉后的甜蜜……
“在接踵而至的打击面前我之所以没有被击垮,是因为我是党的女儿,我坚信党,坚信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信党一定会对我的历史做出正确的结论。
一个革命战士对党的忠诚不仅要体现在顺风顺水的时候,更要体现在艰难困苦和身处逆境的时候”,在采访中陈菊梅对笔者如是说。
面对健康风险话使命 献身使命,是我军官兵高尚境界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革命军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
传染病防治是一个始终充满健康风险的领域,陈菊梅几十年如一日,真诚热爱传染病专业,长期安心传染病工作,优质服务传染病患者,勇于献身传染病事业,正源于这种使命感。
献身使命既体现在平时对军队和本职岗位的执着热爱上,更体现在危急关头敢于担当的勇气和智慧上。
2003年初春,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开始在我国广州肆虐横行。
面对变化莫测的“敌情”,陈菊梅彻夜难眠,并立即意识到,搞好防疫已迫在眉睫。她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对策和方案。
2月12日,陈教授第一个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关于“非典”防治的专家访谈,随后她又连续作战两昼夜,主编了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并开辟了专业杂志的第一个“非典”专栏,成为第一批在军队远程会诊中心讲授预防“非典”感染的专家。
3月6日,她镇定地走进了“非典”隔离病房,主持了北京地区第一次对“非典”患者的专家会诊。这“五个第一”,对稳定民心和社会安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302医院先后抽组1支医疗队、6支防治队和专家指导组奔赴灾区一线,执行疫病防治任务。
随队出征的陈菊梅教授、抗击“非典”的老英雄姜素椿教授等,与医疗防治队队员一样,顶着高温酷暑,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战斗在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
他们编写的《地震灾区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指南》和《地震灾后传染病防治手册》,成为灾区防疫的教科书;他们查看部队营区、灾民安置点和消杀作业现场,对水源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测、卫生防疫机制和环境消毒等进行了全面评估;在前线指挥部会议上,他们提出了“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等重要建议……
老专家和她的战友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就是这样挺身而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献身使命”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面对夕阳晚霞话荣誉 夕阳无限好,晚霞映人生。
陈菊梅教授在传染病防治岗位不懈奋斗63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聪明才智无私地献给了国家和军队,取得了无愧于人生的成就:上个世纪60年代初,她在302医院首开切开气管救治麻疹患儿的先例,首创了成功救治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70年代,她首先发现了中药五味子具有降低转氨酶的作用和机理,研制出系列降酶新药;80年代,她创建了全军第一个临床乙脑实验室,率先牵头组织全军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攻关研究;
90年代,她在研制多种国家级新药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被评为总后“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进入新世纪,她被评为总后“一代名师”后,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中又再立新功……
她先后发表15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16部学术著作,获得20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奖。
在采访中,87岁的陈教授面对夕阳晚霞,抚今忆昔,淡泊而坚定,她说:“这一切荣誉,都归功于培养我的党、国家、人民和军队。
人到晚年,更要淡泊名利,扶植新秀,保持晚节,晚霞映人生哪!”
陈菊梅常说:只要你穿着这身军装,就意味着你分享了军队的荣誉,就意味着你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国家、军队和集体的荣誉,淡泊个人的名利。
这些年来,诸如英国《名人传记》、《剑桥大学名人录》等国际知名编辑部纷纷来函,请求把她列入世界名人录,她都复函谢绝;首都各大新闻媒体多次要宣传报道她,她都一一婉言谢绝。
她平静地说:“我死后不用留名,人死了就死了,还留什么名?
我和老伴都商量好了,我们死后,不作遗体告别,尸体都捐出来,供医院解剖研究用。”
在陈菊梅教授和年轻人之间,看不到“月明星稀”的现象。
相反,她尽可能给“星星们”提供更多“显山露水”的机会,而常常把自己悄悄隐藏在“地平线”以下。
发表学术论文或申报科研成果奖,她常把年轻人放在前面,有时她干脆就不署名。
尽管这些论文和课题都是按她的思路、在她的指导下并经她审定后完成的,但她认为,只要完成了研究任务,为传染病人做了实事,署名在前在后、署不署名都是次要的。
在采访快要结束时,陈菊梅若有所思地对笔者说:“在学术界,我们作为前辈,一定要警惕‘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底下不长草’这两种倾向啊!”
版权声明:本站【趣百科】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或者用户投稿,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用,如转载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qubaik.com/answer/206061.html